瓦斯是什么__勾栏瓦斯是什么
探索“瓦斯是什么__勾栏瓦斯是什么”的奇妙世界
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中,“瓦斯是什么__勾栏瓦斯是什么”这一组合词汇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吸引着无数探索者的目光。它既不是简单的APP名称,也非某个特定游戏的攻略词汇,更非单一的下载或软件指代,而是一个蕴含深厚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的综合性话题。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故事。
一、瓦斯之谜:历史与科学的交响曲
瓦斯,这一词源于古代,原指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气体,主要成分包括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是煤矿、油田等地质环境中常见的自然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瓦斯曾是矿工们的双刃剑——既是照明与烹饪的宝贵能源,也是矿井爆炸事故的主要元凶。随着科技的发展,瓦斯的安全开采与利用技术日益成熟,如今已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瓦斯”与“勾栏”相结合,便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在古时候,“勾栏”多指戏台或娱乐场所,是市民文化生活的缩影。将“瓦斯”与“勾栏”并列提及,或许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某种特定场景或活动的形象描述,比如古代戏院可能使用瓦斯灯照明,或是与瓦斯相关的某种娱乐表演,这为“瓦斯是什么__勾栏瓦斯是什么”增添了几分浪漫与神秘的色彩。二、文化探索:瓦斯与勾栏的交融
进一步深入挖掘,我们发现“瓦斯是什么__勾栏瓦斯是什么”这一词汇组合,或许在某些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作为特定时代背景或文化符号的象征。它可能代表着某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片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技术水平、生活方式及文化娱乐状态。例如,在描述古代城市夜景时,提及勾栏瓦舍中灯火通明,或许就暗含了瓦斯灯光的温馨与繁荣。
此外,在一些民俗传说或地方志中,“勾栏瓦斯”也可能指代某种特定的节日庆典或民间习俗,如利用瓦斯制作的烟花表演、灯光秀等,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桥梁。三、现代视角:瓦斯文化的现代演绎
时至今日,“瓦斯”一词虽已不再局限于其原始的物理形态,但其作为能源的角色依旧重要,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从城市燃气到工业燃料,从绿色发电到化工原料,瓦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而在文化领域,“勾栏瓦斯”或许已演变成一种象征,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在现代艺术、影视作品中,不乏以此为灵感创作的作品,通过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的碰撞,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利用现代光影技术重现古代勾栏瓦舍的繁华景象,让观众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历史的温度。四、结语与展望
“瓦斯是什么__勾栏瓦斯是什么”,这一看似简单的词汇组合,实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时代变迁的印记。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望,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传承,瓦斯与勾栏将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无论是作为能源的创新应用,还是作为文化符号的现代演绎,“瓦斯”与“勾栏”都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瓦斯是什么__勾栏瓦斯是什么”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新的光彩。我想今年大年初一带上老婆、孩子去开封玩,请设计一下游玩路线。
哈哈 本人原来是开封导游 就义务帮你设计一下啦
初一晚上不要浪费 去鼓楼也是体验一下开封的美味小吃 推荐白家羊蹄 涮牛肚 第一楼的灌汤包(包子不要在夜市小摊吃)
初二一天如果都在清园的话,首先建议带上些吃的 里面虽然有但是比较贵而且不正宗 早上9点之前赶到 看9点的开园仪式-包公迎宾 接着看盘鼓表演 然后是高跷 包公巡河 杨志卖刀 勾栏瓦斯的杂耍 抛绣球 喷火表演 木偶戏 梁山好汉劫囚车 这时就到中午了,下午可以根据时间挑选清园二期的节目来看 也比较精彩 比如斗鸡斗狗 女子蹴鞠等 到时你会领到节目单 按照那个安排就行 表演地点也很好找 顺着人流走就可以了 节目是基本上一个演完一个开始 如果错过可以根据时间看下一场(不过有的一天只有一场 提前计划好时间)
其中 勾栏瓦斯的杂耍 抛绣球 喷火表演 比较精彩热闹 不要错过 还有时间空余的话可以带孩子去趣园玩一下 体验一下古代游戏
初二晚上可以继续去吃小吃 或者到又一新体验一下豫菜 不过会稍微贵一些
初三先睡个懒觉休息一下 咱根据时间选择一个小型景点 建议在“开封府”“大相国寺”“山陕甘会馆”之间挑选一个,其中后两个人文气息较浓 建议找景点内的定点导游做下讲解 或者跟随其他旅游团听(省钱 呵呵)
之后两天的开封之旅就圆满结束了 可以带一些 花生糕 包公豆 童子鸡等特产小吃 注意不要在景点买 又贵又不正宗
另外在开封期间如果早上起得早的话建议去尝一尝羊肉汤 味道非常地道 回民做的 很好吃的
呵呵 还算全面吧 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再补充提问
针对xiaosa_sa的回答我想补充几句:
首先鼓楼夜市是比其他夜市稍贵上一些,但开封消费水平本身就比较低,根本贵不到哪里去,不知道您“价钱贵的要死”是以哪里为参考标准。另外“小吃现在越来越差,都是宰外地游客的,价钱贵的要死,分量少的厉害,还不好吃”说法实在是太夸张了,很多郑州等周边城市的人都是晚上专门开车一次次赶到鼓楼吃夜市,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想也不会那么多人去了。
另外去吃夜市有一半吃的是一个气氛 车水马龙 成片的小吃 再听着耳边的阵阵地道豫剧 那种感觉是在其他夜市体会不到的 还有就是那里处于市中心,好找,交通又便利 还是很适合去体验一把的
再有就是你说的“东京梦华”,确实非常经典,但是据我了解冬天停演了,现在有的是市内剧的,在艺术中心
古代是不存在电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度过无聊的夜?
古代确实是没有电,但是古人的话他们在当时他们会有自己度过夜晚的方式像古代的穷人的话,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忙完一天的事情以后,他们就很早的就睡觉了。
但是古代的富人不一样,古代的富人他们有蜡烛,还有灯油这种东西,所以他们在晚上的时候通宵达旦的随心玩闹,如果说是像皇帝的妃子和皇后,他们可能会是选择晚上自己刺绣或者是画画,当然有些会选择想找自己的贴心的小姐妹聊天这样。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皇帝不太一样,皇帝他们要和他的大臣们要共进晚宴,所以大概会有4个小时的时间是在吃饭,而后会进行祈祷,这样子皇帝他在忙完一天的事情后还要到他翻牌子的妃子的地方去,才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而在唐朝的时候,其实是有夜市,唐朝时有一个诗人,他就做了一首诗,是称赞当时唐朝的夜市的,而在宋朝的时候勾栏瓦斯这一些,其实已经是相当的发达了,所以在古代的时候是有夜市出现的,他们在晚上的时候也就不会感觉到无聊。
而如果说之前是大部分人的常态的话,那么一些读书人他们会挑灯夜读,想抓萤火虫来照明,还有之前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做凿壁偷光,他凿了洞借自己邻居家的光来念书这些事情在古代比比皆是,是为在古代的考取功名利禄,所以在古代的晚上,一些读书人他们是相当的拼命的,因此古代的近视眼也十分的多。
在宋代大多数普通家庭都喜欢生女儿,是什么影响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一,和宋初实行的国策有关,在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下,宋代的普通人家的男孩做官之路比较艰难。即使生了男孩也很少去战场厮杀,去边塞建功立业,反而是读取圣贤书考取功名,而这就需要一定的家学文化渊源和熏陶,普通人家缺少这样的文化家族环境。而且宋代朝廷内部党派倾轧严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男子的仕途之路动荡不稳定,所以女儿还相对幸福一些。
第二,和宋代社会的审美倾向有关,宋代社会的审美是以瘦弱、平淡为主。它缺少唐代社会那种阳刚之气,而是以阴柔为美,所以宋人大多数比较喜欢女孩子。
第三,宋代的开国者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手段暴力获取政权,他就害怕下属模仿自己来一个兵变,危害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宋代的历代统治者对武将势力大肆削弱,对男性同胞的阳刚之气也加以削弱,而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
第四,宋代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们的享乐之风盛行,大批勾栏瓦斯场所应运而生,需要大批的歌儿舞女。
第五,宋代优待文臣,很多文人士大夫家里都蓄养歌姬,统治者也提倡大臣多多享乐,不要造反。而宋代的整个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歌姬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繁荣,可以说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妇女做出的贡献,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普通之家就希望自己生个女儿,可以暂时摆脱家里拮据的状况。
第六,宋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她们没有就像其他朝代那么多的束缚,在农商并重的环境下,宋代女性也可以在市场上抛头露面,开商铺自己赚钱。我们看电视剧《梦华录》里面赵盼儿等女性在京城开酒楼的事情就是很好的见证。此外,他们还有和男子一样的继承权。宋朝的《名公书判清明集》曾记载,父母去世后,儿女拥有同样继承家产权力。 最后,宋代女性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像李清照、朱淑贞、窦娥等敢于大胆追求自己幸福,敢于反抗的女性有很多,所以女性也相对比较幸福。
避世写作:在孤独中坚守本心
写作是孤独的,特别是它开始的时候。
“那个人居然要写作!”人们听说你要成为作家那一刻,或者仅仅是在写着什么东西,他们或许会这样感叹道。你显然与众人不同,你要表达,与某种神秘的力量进行沟通。有人说,写作是天才写庸人,天才总是凤毛麟角。这一过程可以分享吗?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就算你的作品某天得以公诸于世,它们也不可能被多数人理解,甚至一闪而过,尘封起来。那些成名已久的作者们不孤独?你不妨去看看他们的作品,只要这种成名不是炒出来的,你就能多少看出些蛛丝马迹。避世只是回归这种孤独的方式之一。
中国古代有“隐逸”的传统,跟生存环境、时代变革关系密切,魏晋是一个高峰,“隐士”则是代表,“潜龙勿用”,时候未到。不过这类“隐士”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颇为功利,而文学上的“避世”虽与此相似,但亦有区别。最大者,便是其无功利性,写作本来就具备这样的特质。曹丕所谓“文章经国大业”,不过是满足统治需求的说辞罢了,换种身份也许结局不同。写作更多地与具体的人相关,至少在一开始写作时是这样的,你想成为作家,写出优秀的作品,然后就去写,仅此而已,至于使命问题,那是后来的事。“使命”是“有”,而“写作”是“无”,无中生有也。
陶渊明是较早“避世”的写作者,为官数十载,人到中年终于知道自己属于那块叫诗歌的田园。即便是累于政务,他也没有放弃写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好一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写作不就是一件“自然”的事吗?陶渊明最真挚的诗作就是此时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诗合一了。
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是个避世者,晚年更是遁入禅境,居高位而不为所动,实在难得。按说一个人信了佛,每日吃斋念经即好,又何必写什么“诗”呢?王维一辈子做官,且官位不低,却以诗闻名天下,“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他骨子里就是个诗人,跟做不做官没什么关系。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首《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算是王维彼时心态的写照了,何须多言呢?
苏东坡就更不用说了,一生沉浮,仕途坎坷,但他对于写作的坚守可与上面的两位比肩。只不过东坡的“避世”偏于被动,朝廷要贬你迁你,是不会跟你商量的,所以他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哪是什么“功业”,明明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羞耻”,可东坡不是一般人啊,他每到一地都有欢乐的日子:
在黄州,他开垦了一片荒地,名之曰“东坡”,并不远处,盖一座茅屋,名之曰“雪堂”。世事萦怀,却有东坡雪堂可以栖息,人生如此,何乐而不为?
在惠州,他自称“岭南人”。烟瘴弥漫的荒蛮之地竟成了一个“洞天福地”。朝中人皆以为他的人生沉到了谷底,他却自诩乐不思蜀的世外神仙,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儋州,他自称“儋耳人”。虽早已白发萧散,老病缠身,仍不妨他把生活过得真实而鲜活。诚如苏轼自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既可做得一个高不可攀的圣人,亦可做得一个极接地气的庶人。
就这样生活着,写着,令人羡慕啊。
现代的周作人、废名等人继承了古人的衣钵,周作人有“自己的园地”,而废名作为他的得意门生自然亲力亲为,在得知老师周作人被解雇,他愤然退学,先是京郊西山正黄旗农舍隐居一年,后于1937年举家迁往湖北老家黄梅县,教书、写作不问世事,长达十年。介于时局,他们的“避世”难免遭人诟病,但在写作上,这种“避世”确实又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文学”的阵地。周作人在这期间写出了大量“平和冲淡”的小品文,这些作品成为后世散文之典范;废名也写出了“特异”的《莫须有先生传》。孰是孰非,留待后人评说矣。
当代也不乏此类写作者。比如海子,那个被称为“孤独的王子”的诗人,安息在自己的那片麦地。他为何选择自杀呢?历来众说纷纭,什么“重要意义”之类,私以为,这一举动其实说到底是避世的,他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了吗?未可知。多种版本在试图呈现海子的这一行为,结果呢,一个诗人的死被疯狂地消费了。他的死多少跟写作是分不开的,抛开其他的身份,海子首先是一个诗人,他对于写作的执着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作家。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超越就必须自杀,每个人的方式是迥异的。避世的方式也是有差别的,“大隐隐于市”也是一种“避世”,关乎心灵。
刘亮程就住在“一个人的村庄”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他写这个村子,除此之外无他。他写的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村庄,这样的村庄哪里没有但如果他不在这里生活、思考,全心全意,他是写不出《一个人的村庄》这样的作品的。他避开了“大”,选择了“小”,避开了“概念”,选择了“细节”。
“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唯有切身体会,才有如此真诚。
木心呢,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避世”者。他此生经历颇丰,从贵族子弟到落魄工人,酸甜苦辣皆尝遍。他从来不曾说过一个“苦”字,那年在狱中,他居然洋洋洒洒写出了65万言的《狱中笔记》,这需要何等的魄力与坚韧。对于他的文学成就的评判,历来多有纷争,实属常事。比如我,就觉得那首《从前慢》写得有些“空洞”了。但是他对于写作的坚守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一个叫苇岸的写作者也可归为“避世”者。他将他的目光转移到“田野”之上,那本《大地上的事情》中有这样的描写:“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是不是又让你想起古人来了?陶渊明“采菊”,王维“看云”,苏东坡“啖荔枝”。有一种说回来的感觉。
实际上,“避世”的写作者不是中国独有的,放眼国外,也可举出几个例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就是一个。他早年住在巴黎,约有15年吧,有一天突然就跑到乡下去了,从此再没有回去。他在乡下干什么去了呢?就是写作啊!他大概觉得像巴黎那样大都市是不适合一个作家的。这期间他写出了政治学名著《民约论》,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简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自传体小说《新爱洛绮丝》,这本书的出版,成为人人争看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欧。若不是避世,世间就会缺少这几部伟大的作品。
托尔斯泰算一个。老托是个贵族子弟,却终生过着“隐居”的生活。亚斯亚纳-波利亚纳的俄文意思是“明媚的林间旷地”,这座贵族庄园距莫斯科有200多里之遥,有着茂密的森林和宽广的田野。这是托尔斯泰诞生的地方,也是他长眠之处。
据说托尔斯泰幼年时,常随他三个哥哥到那片被称为“老禁区”森子游玩。他的长兄尼古拉告诉他,这片林子里埋着一根小绿杖,上面写着各种秘密,谁要是找到它,就可以知道关于人类幸福的奥秘。当时他才5岁,寻找小绿棍成了他追逐一生的梦。
托尔斯泰不喜欢繁华,他的亚斯纳亚住宅简单实用。他不在乎吃穿,简单的饮食就已足够。平时他只罩上一件平常的俄国式样的衬衫,夏天是麻纱料子,冬天是羊毛料子。他是个有规律的勤奋的劳动者,又是一个热忱的运动家、养蜂家、园艺家、农事爱好者,尤其喜欢打猎、骑马。1870年10月2日他在日记里写到,“我遇到了不幸的事,我的马病了,兽医说它的呼吸器官出了毛病,气喘,我不相信是我骑坏的……”。
他早年的生活是惬意的,两部不朽的杰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就诞生在这个时期,前者用了6年,后者只用了2年。文学成了他寻找小绿棍的船只,他驾船在生命的海洋里遨游了一生,直到晚年他走出庄园,与笛卡尔一样,化作流星一颗。1910年10月28日在阿斯波沃的一个小车站,他被肺炎夺去了生命,按遗嘱他被埋在那块藏有小绿棍的林中。他那简朴的小墓如同他的作品,令所有人难忘。
其他,诸如海德格尔有自己的“黑森林”,他的后半生就在那里度过,像一个思考的诗人那样,在大地上游走,而维特根斯坦也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启了他的写作之旅。此外,意大利还有一个诗歌流派叫“隐逸派”,他们的作品中大都抒发自我情感,尤其注意对于“瞬间”的捕捉,或片段式地描写自然场景,表现内心的孤独。现实太残酷了,只好到自我的世界中寻找慰藉。代表诗人有蒙塔莱、夸齐莫多、翁加雷蒂。其中夸齐莫多、蒙塔莱分别是1959年、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翁加雷蒂(1888~1970)早年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影响,他善于以精确的、富于巨大表现力的诗句刻划人的内心世界。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还有萨巴(1883~1957)、卢齐(1914~ )。
所谈的“避世”写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奔着写作去的,写作是他们的归宿。他们通过“避世”回到了自己的“本心”,独孤又如何呢?写下去就是!
那么如今还有这样的“避世”写作者吗?我环顾四周,好像还真发现几个呢。比如湖北的野夫,就在大理寻了一块宝地“隐居”起来,收徒、写作,闹得沸沸扬扬,也不见有什么大作出世;湖南某君“隐居”山洞中十余载,潜心续写《红楼梦》,据说是曹雪芹上身,其续写的《红楼梦》一经出版,又惹起一阵炒作来;另有先锋作家隐洪峰隐居云南某地,却早已无心写作,干起了养殖的营生,等等。
如此说来,“避世”也未必就能产生好作家好作品;而继续深究的话,不避世也未必不能成为好作家,写出好作品,比如杜牧、柳永就常年混迹于勾栏瓦斯,照样才思泉涌,下笔如神;比如美国在作家海明威,那可是生活的好手,怎舍得“避世”呢,其在文学界还不是声名赫赫,比如德裔美国诗人、小说家布考斯基,真个放荡不羁,酒不离手,但也不妨碍人家“诗神附体”啊。
我举出来的“避世”写作者们,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芸芸写作者中脱颖而出,至今被人们记住,不全是因为他们的“避世”,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写作的孤独中坚守自我的本心。实际上,一个写作者是无法超脱他的时代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找到自己,并以此建起自己的“文学之塔”。
避世也好,不避世也罢,关键不在此处,而在作者本身,其先天禀赋与后天养成。我想起一个“书非借不能读”的说法,其实,你要真想读,都无大碍,写作亦如是。